Skip to content

有紧急法律疑难?请立即致电 (852) 3416 1711 与本行联系。

医学美容:美容师及消费者或会关注的法律议题

引言

近年医学美容﹙又称医疗美容﹚大行其道,不少爱美人士期望透过科技令外貌力臻完美。消费者期待在享受服务后能容光焕发,甚至让肌肤重回青春。然而,有时实际体验却可能事与愿违,甚至酿成灾难性后果:自己购买的美容疗程最后竟成了「毁容疗程」。近日接连有报导指,有顾客到美容中心接受注射疗程后出现副作用,涉事的美容中心职员被裁定「非注册医生施行医药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导致该人受人身伤害」﹙俗称「无牌行医」﹚罪成入狱,引起社会关注。

若然消费者认为自己在接受医学美容疗程时,治疗出错,导致患病、受伤或其他不良反应,他们可以采取法律途径追讨吗?在本文中,我们将简介近日发生的数宗事故,探讨医学美容的定义、现行的监管制度及当中可能出现的失当问题,并说明事主可采取的法律行动及其须证明的法律元素。

案件简介

我们先简介近日三宗被报导的美容师被裁定无牌行医罪成的案件。

个案一:A美容中心董事替顾客注射肉毒杆菌毒素

个案一发生在2022年,涉及三名事主。被告是一间美容中心的董事,被控三项非注册医生施行医药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导致该人受人身伤害罪。案情指,三名事主分别经朋友及涉事美容中心前雇员介绍下光顾。当他们到美容院后,有人告知其中两名事主被告是医生;一事主在纹眉时询问涉事中心有否面部瘦身治疗,被告当时展示透明容器表示可以瘦面。其后,被告指示事主睡在美容床上,一名事主被注射肉毒杆菌毒于小腿肌4次、膞头2次,另一事主被注射于嘴嚼肌肉3次,最后一名事主则被注射于颚骨3次;疗程期间,被告从未向各事主解释将会注射的份量、时间及有机会出现的副作用等事项。三名事主及后分别出现晕眩、口齿不清、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眼蒙、肢体虚弱及失禁等症状。他们前往医院求诊后,医疗报告指该些症状均属注射肉毒杆菌毒的后遗症。卫生署报告显示,注射肉毒杆菌的外科手术需由注册医生进行,而被告并非注册医生。被告承认三项控罪,被判囚4个月。

个案二:A美容中心美容替顾客注射肉毒杆菌毒素

个案二亦源自个案一的同一事件,涉及个案一的其中两名事主。被告是该美容中心的职员,被控两项非注册医生施行医药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导致该人受人身伤害罪。案情指,就其中一名事主的控罪,被告在明知美容中心董事不是医生的情况下,在董事为事主打针时身处房间内,亲眼见到董事为事主做面部检查及打瘦面针。裁判官裁定这可推断职员及董事至少在自进入该房间起就有共识去让董事在无牌的情况下为事主打针,裁定职员罪成。就另一事主﹙即个案一中询问涉事中心有否面部瘦身治疗的事主)而言,案情指该事主起初打算到美容院纹眉,在到达现场后才产生打瘦面针的主意。再者,事主在打针前主要是和董事谈话,打针时职员也不在房间内,法官裁定职员可能不知道事主接受这注射程序。因此,法官裁定控方未能在毫无合理疑点下证明职员与董事有共识让董事在无牌的情况下为事主注射瘦面针,裁定职员罪脱。就被告被判罪成的一项控罪,裁判官考虑该职员没有负责注射,加上董事的得益较职员大,两者的判刑应有分别,把被告判囚7星期。

个案三:B美容中心美容师替顾客注射透明质酸

个案三则发生在2017年,涉及另一美容院。被告在该美容院任职美容师,被控一项非注册医生施行医药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导致该人受人身伤害罪。案情指,被告并非已注册、临时注册或获豁免注册而向事主前额注射透明质酸,导致事主在接受注射后出现前额皮肤变色、疼痛及头晕等副作用,并留下永久疤痕。被告被裁定罪名成立,判囚5个月。

从以上个案可见,医学美容疗程有其风险,万一疗程出错,有机会导致事主蒙受身体伤害,得不偿失。因此,有意见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医学美容疗程的监管,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就此,我们将探讨现行的监管制度。

现行机制

香港目前缺乏针对所谓医学美容服务的专门法规。事实上,何谓医疗美容服务没有官方定义;消费者委员会﹙「消委会」﹚在2016年的报告指美容界和医疗界一般都视医疗美容服务为「透过医疗方式、知识和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的美容服务」。这种定义上的模糊导致美容业、医疗业从业者和消费者对何谓医学美容服务存在不同理解。香港政府成立的「区分医疗程序和美容服务工作小组」曾界定部分美容程序有潜在安全风险,只应由注册医生施行,当中包括涉及注射的程序。然而,消委会的报告指大部分用家认为那些被界定为有潜在安全风险的美容程序只属于「一般」美容程序,可以由美容师进行或可以在美容院进行。他们亦认为美容院提供的医疗美容服务和一般美容服务分别不大。

缺乏法律定义的情况并非香港独有。韩国、新加坡、英国及美国加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其他司法管辖区也存在类似模糊地带。相比之下,中国内地和台湾则对医学美容有明确法律定义,或可提供有益借鉴。

内地《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医疗美容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材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至于台湾卫生福利部则将医学美容称为「美容医学」,并定义为「由医师透过医学技术,如:手术、药物、医疗器械、生物科技材料等,执行侵入性或低侵入性之医疗技术来改善身体外观的医疗行为,而辅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除了医疗美容本身定义模糊外,香港就此范畴的监管制度亦略为宽松。现时,本港未有专门法规规管提供医疗服务处所的安全标准或设施本身的适切性。同时,本港对医疗设备和仪器的使用亦缺乏规管,导致美容院使用未经授权仪器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客人造成不良副作用。

法律行动

若消费者接受医学美容疗程后,出现患病、受伤或其他不良反应,他们或可透过普通法向疏忽的施行治疗者追讨损害赔偿。普通法中疏忽的构成要素有四:

  • 谨慎责任﹙Duty of Care﹚:负有谨慎责任的一方必须对受损害的一方负有谨慎的责任。这意味着负有谨慎责任的一方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以避免对另一方造成不合理的伤害或损失。
  • 违反谨慎责任﹙Breach of Duty﹚:负有谨慎责任的一方必须违反了谨慎的标准,即没有达到合理谨慎的人在类似情况下应有的行为标准。
  • 损害﹙Damage﹚:受害方必须证明自己因对方的疏忽行为而遭受了实际的损害,例如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经济损失。
  • 因果关系﹙Causation﹚:受害方必须证明对方的疏忽行为是导致其损害的原因。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对方的疏忽行为,受害方就不会遭受损害。

从上可见,即使一名消费者接受医学美容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他亦不一定能就疏忽成功索偿。事主须证明施行疗程者对他负有谨慎责任并违反了它,而关键在于施行疗程者是否为医护专业人员。如果是,在法律上,他/她一般对病人负有谨慎责任。而就他/她有否违反该谨慎责任,英国侵权法经典案例Bolam v Friern Hospital Management Committee [1957] 1 WLR 582一般适用。该案例确立了评估专业人士﹙如医生﹚在疏忽案件中是否达致合理谨慎标准的准则﹙称为「Bolam测试」﹚。该准则指出:若一名专业人士按照受相关领域的负责机构或从业人员认可的适当做法行事,即使有其他业内人士认为可采用其他做法,该名专业人士亦不会被视为违反谨慎责任。

因此,要证明为其施行治疗的医护专业人员违反谨慎责任,事主须证明:

  • 有一个适用于其案件的惯常做法;
  • 涉案医护专业人员没有采用该惯常做法;及
  • 涉案医护专业人员采取的治疗过程,是一名具备一般技能的医护专业人员在采取了谨慎措施下所不会采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有关谨慎责任及违反谨慎责任的原则,只在施行治疗者是医护专业人员时适用。然而,消委会的报告发现有些原本应该由医生施行的医疗美容程序,实际上却由不属医学专业人员的「美容师」或「治疗师」施行。在此情况下,上述的法律原则并不适用;事主须基于其案件的案情确立施行治疗者的确对其负有谨慎责任,以及其违反了该谨慎责任。

谨慎责任

有关疏忽的普通法下,判定被告是否负有谨慎责任主要有三种方法:

  • 有关的伤害是否可合理地预见、与讼双方是否具有充分「近因」 (“proximate”) 的关系,以及是否在「公平、公正及合理」 (“fair, just and reasonable”) 的情况下施加谨慎责任;
  • 被告是否有对原告「承担责任」;及
  • 建基于已确立的法律责任类别,以渐进及类推方式发展新的谨慎责任。

另一英国重要判例Hedley Byrne & Co Ltd v Heller & Partners Ltd [1964] AC 465确立声称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士须承担更高的谨慎责任。其理据在于,声称拥有专业知识与能力者,提供服务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更高标准谨慎义务。因此,若一名美容师向消费者声称其是注册医生,法庭或会要求其承担更高的谨慎责任。

马来西亚近期案件Teng Ngit Yoong v Liew Nyok Fen [2020] MLJU 862则明确裁定美容师对顾客负有谨慎责任。然而,马来西亚法院的判决对香港的法庭没有约束力;香港会否跟随该判决仍是未知之数。现阶段,法庭会视乎案情裁断一宗疏忽索偿案中的美容师是否对消费者负有谨慎责任。

违反谨慎责任

若事主成功证明施行治疗的美容师的确对其负有谨慎责任,下一个关键问题是:美容师及美容院提供服务时应达致的具体行为标准为何?

普通法下,适当的标准应为美容行业中合理称职的从业者应具有的水平。这意味美容师必须展现该行业中一名负责任且合资格的成员应具备的谨慎、技巧及努力。有意见认为,虽然此标准未达医疗疏忽的严格标准,但仍赋予美容师确保客户安全与健康的义务;但亦有人认为,现行监管制度下法庭难以界定何谓美容师应具备的谨慎、技巧及努力。若消费者未能证明涉事的美容师违反了对其的谨慎责任,疏忽申索便不能成立。

结语

现时「医学美容」未有明确定义,有意见认为其所涵盖的疗程范围不清,而且施行疗程者的资历及过程中使用的器械亦需加强监管。一旦疗程中出现差错,不但消费者有机会受伤,施行疗程的美容师或者亦须承担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若您须就医学美容相关事宜或案件寻求法律意见,本行乐于为您提供协助。

按此了解本行逾40年的专业法律经验。

本行的律师团队友好亲切、平易近人,乐于解答您的疑问,并为您提供合理的建议。

联系我們

BC&C-contact-us

新闻及知识

了解更多關于本行的工作和其他咨询。订阅本行的企业通讯,以确保您收到我们的最新消息。

  • 这个字段是用于验证目的,应该保持不变。

Insurance talk focuses on taxi fleets

Hong Kong, 25 July 2025: Our Senior Associate Vivian Yu […]

Read more

Rogue riders receive an electric shock

Hong Kong, 16 July 2025: With son-in-law Vincent hailin […]

Read more

Owners count cost of illegal structures

By Alex Liu Hong Kong, 7 July 2025: Proof of the author […]

Read more

Law & More: Episode 54 – Paola Sangiovanni

Hong Kong, 3 July 2025: In the latest edition of Law &a […]

Read more

Cuts in traffic accident payouts on way

By Vivian Yu Hong Kong, 25 June 2025: Significant chang […]

Read more